1 2 3 4 5 6

大会交流材料二: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

更新时间:2017-12-15

大会交流材料二

 

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

 

毕明丽

 

教育是发展之基、民生之本。教育既有传承文化知识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个性功能,也有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功能。教育水平的高低,直接关乎一个人、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的生生不息和前途命运。近年来,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,教育事业快速发展,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普及水平,无论是教育质量还是教育公平,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。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,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依然存在诸多矛盾问题,教育事业发展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,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需求,成为社会、媒体、人民关注较多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之一。特别是教育理念上应试教育现象明显,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落实不力,评价方式上唯分数问题突出,重智育轻德育、重分数轻素质、重学业轻能力、重知识轻养成的倾向普遍存在,人才培养水平不高,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。教育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,我认为其根源还是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没有清醒地把握,对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没有正确的遵循。

学生是教育的主角。教育的本质在育人,使命是为青少年学生的终生发展筑根奠基。因此,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中,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,在立德树人中回归教育本真,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价值标尺。

教育怎样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。我认为要紧紧围绕“品德、学业、素养、能力”四个维度来着力。

一要坚持德育为魂,着力筑牢学生思想品德。德是做人的根本,是人的灵魂和精神家园。立德树人的前提和基础在立德,目的和方向是树人。学生品德培养,从大处讲要有理想信念,从小处着手就是道德养成。抓德育首要的是要按照“勤学、修德、明辨、笃实”的要求,教育学生“记住要求、心有榜样、从小做起、接受帮助”,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要重点加强“三爱”教育,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、热爱人民、热在社会;要高度重视“三德”教育,使学生追求高尚的个人品德、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;要切实抓好“三生”教育,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尊重生命、学会生存、把握生活,做自己前途命运的主人。

二要突出学业为要,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。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、储备能力、健康成长。只有扎实的知识功底,才有不断前行的强劲脚力。要以传承知识为重点,全面落实课程纲要,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,教师要教好每一节课,学生要学好每一门课,不断打牢基础知识,掌握基本技能,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要以全面发展为导向,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,弘扬每个学生的长处优点,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,教育引导学生更多更好的学习知识、学习道理、学习本领。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,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,下决心减轻课业负担,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、道德素质、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,让青少年学生快乐学习、健康成长、全面成才。

三要夯实素养为基,着力抓好学生习惯养成。身心健康决定人一生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态度。现在,教育领域一个突出弊端,就是忽视和放松了对学生心理教育和体育锻炼,有不少学生身体素质较差,心理非常脆弱,经不起风吹浪打,甚至动辄不珍惜生命。要重视体育教育,开展阳光体育运动,强化体育锻炼,增强学生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。要抓好心理素质教育,注重学生思想波动和心理变化,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矫正,增强学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。要加强人文、艺术等美育教育,培养学生在音乐、舞蹈、戏曲、美术、书法等方面的兴趣爱好、人文修养和个人特长,养成乐观向上、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学习生活方式。

四要强化能力为重,着力增强学习发展能力。只有给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,教育事业才有生机、希望和未来。教育的基础是快乐、自然的孩子。教育的目标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理想和道德、又有知识和技能、还有社会责任感和改造社会能力的人。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业,更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,通过系统、连贯、坚实的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,特别是普通基础教育,给学生以知识、素养、责任和技能,让学生终生受益。要坚持知行合一、学思结合的教育思路,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向,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,抓好学生的学习能力、生活能力、动手能力、创新能力的培养,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,使青少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,人生更加出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