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2 3 4 5 6

大会发言材料之三: 解决“医荒”问题 推进医疗改革

更新时间:2017-12-15

大会发言材料之三

 

解决“医荒”问题 推进医疗改革

 

李守臣

 

各位领导、各位委员:

人才是第一生产力,卫生人才是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。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入进行,如何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是当前医院面临的严峻课题。

一、市公立医院卫生人才现状

截至目前,全市公立医院中,在编640人,聘用200人,中级职称以上比例48%。从这些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,一是聘用人员大量存在,说明现有在编人员已经满足不了医院的用人需求,只能依靠聘用、借用等方式缓解燃眉之急,无形中增加了医院的开支和负担。同时,随着医院规模逐年扩大、床位增多,如果人员编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,不按实际床位核定人员编制,卫生系统将面临更严峻的困境。二是从中级职称以上人数比例看,说明我市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还比较低,亟需提升。

医院存在的人员总量不足、结构失衡问题,影响了医院的科室设置和人员配备,一部分特色科室由于人才流失面临倒闭,新购置的技术设备缺乏专人操作、维护等。同时由于人员紧缺,医生的正常休息得不到保障,长期超负荷运转,容易造成医疗事故,引发医疗纠纷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医生选择辞职或者流向其他医院,医生的流失,反过来又加剧了“医荒”,形成恶性循环。

二、几点建议

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,为了解决“医荒”问题,平衡医疗资源的供求关系,建议在以下五个“字”上下功夫

1、在“用”字上挖潜力。一是选对人。要坚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,创新招聘方式,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。二是用好人坚持按需设岗、实行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,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,全面推行竞聘上岗、按岗聘用和合同管理,确保把最适合岗位的人选上来。三是管好人寓监督于考核之中,把绩效考核与岗位公示、服务承诺制结合起来,将提供服务的数量、质量、技术难度和患者满意度等作为重要指标,做到多劳多得、优绩优酬、同工同酬。同时返聘退休医师,为他们发挥余热提供平台。

2、在“引”字上加力度。一是优先引进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,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。二是通过参加医学院校大学生招聘会,从医学院校本专科毕业生、临聘人员中公开招聘,择优录用,用编制吸引人才。三是采用“定向培养、协议就业”方式,与卫生院校签订人才引进计划,实现订单培养、定向引进。四是对重要岗位但奇缺医生,如儿科、急诊科、麻醉科、妇产科、中医类医生,可享受提高工资待遇等招、引、留优惠政策。

3、在“借”字上做文章。一是向大医院借力。积极开展项目交流和科室共建,邀请知名医学专家前来诊疗、授课。二是开展合作。以临床实践和应用为平台,加强与医学院校、科研院所的项目、人才和技术合作,实现互利共赢。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服务,创新诊疗模式。

4、在“育”字上求实效。加强骨干医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,逐步建立市级医疗专家库。切实推行全员考试制。将个人学习培训、考试成绩情况直接与考评挂钩。重视培养全科医生,采取转岗培训、定向培养与规范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,加快培养全科医生。建好村医队伍,筑牢基层网底,按照“老退、优晋、劣汰、严进”思路,激活村医队伍,为市级医院培养、输送人才。

5、在“留”字上费心思。待遇留人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,实行“按需设岗、公开招聘、竞聘上岗、科学考核、合同管理,同工同酬,优绩优酬”的原则,用待遇留住人才,特别对聘用医生实行同工同酬,这是周边市县留住人才的成功经验。对引进的和从我市医疗机构考出读研又返回我市的人才,予以适当额度安家费及特殊的薪酬待遇政策,并定期送省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;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大学生、在卫生医疗机构“三支一扶”和见习大学生(期满后),给予浮动工资、优先安排工作和同工同酬等待遇。环境留人坚决打击医闹、医疗腐败等不法行为,加强宣传引导、职业教育,努力营造一个尊医爱医、爱岗敬业的社会环境。感情留人坚持节假日慰问医护人员,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,多关心外地职工的工作生活,加强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,不断增强医疗队伍的凝聚力。